前言
“这么小的孩子就没人管了,太可怜了”、“最破的房子”、“所有爹妈们,呼叫回家,收到评论区回复”。经常逛社交媒体直播间、刷网文的时候看过不少类似的文案和视频。初次了解或许信以为真,但是当这些“卖惨”博同情现象增多时,就成为大批自媒体人的“生意”。那么,这些“卖惨营销”是否被行业杜绝?他们是如何透支营销热情的?下面继续来说道说道。
“卖惨营销”被谁盯上了?
以“卖惨”为方向的营销也早已不是新鲜事,但最近微信“将从严治理‘卖惨’式营销及虚假‘贫困摆拍’行为”的治理活动使其再次成为焦点。不只有微信,其他社交平台的“卖惨”、“摆拍”行为早已泛滥,规范自媒体的行为,营造广告营销环境“积极文化”和正确价值观早已呼声热烈,这次举措势必迎来热议。
针对“卖惨营销”,一些网红将自己打包成受害者,以弱势群体的面目制造各种带有情绪煽动的台词实施“营销”,由此整个消费社会乌烟瘴气。
其他短视频平台也陆续开始发布公告治理相关卖惨、夸大等虚假营销行为。
针对不同的卖惨营销套路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上演悲情营销。首先通过一个看似悲惨的背景,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唤醒消费的同情心,让消费产生共鸣消费。适当的制造背景创造营销密无可厚非,但是夸大虚假就是在滥用消费心智,给自媒体或者品牌造成危机。
滥用“卖惨”,营销终将惨剧收场
根据《广告法》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广告主应当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网红用卖惨的方式做营销,已经涉及虚假传播,显然与诚信的消费环境背道而驰。
迄今为止“卖惨营销”在直播间依旧泛滥,尤其是某宝直播间,无论是小博主还是大网红,都试图通过讲述自己的“悲惨”经历博取消费者同情,引发共鸣消费。像顶流某娅曾经的直播间也曾经在讲述产品时候情感爆发,但次数多了之后许多网友也开始质疑这种方式,这也是为后来该博主一系列新闻中可以看出其主播人设的缺陷,早已不符合当今的消费环境。
真正的同情心和爱心营销能够起到一定的消费决策推动作用,但这种手段会带来反噬和不稳定的作用,而且只能带来短暂的关注和销售额的激增,长期来看并不能建立品牌或媒体个人的美誉度和忠诚度。尤其是对于知名品牌,过度依赖卖惨营销会损害品牌的形象和美誉度,使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下降。
消费者不爱“卖惨”,更偏爱品质与真诚
消费者不爱“卖惨”,卖惨营销利用消费者的同情心和怜悯心理来获取收益,但这种手段过于刻意和煽情,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反感和抵触心理。而消费者更喜欢品质上乘和正能量印象的品牌。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消费者对品牌的了解和参与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卖惨营销的手段往往难以掩盖品牌或至自媒体博主的问题和缺陷,从而在媒体上遭到网友对其缺陷的放大,引发质疑。因此可以建立品牌的正确的情感共鸣的方式,进一步营造轻松愉快的购买氛围,而不是靠负面情感博取同情。“卖惨”已经成为过去式,草根逆袭、滞销爆款和卖惨博同已不合时宜。只有传递有趣、有深度的营销方式才能为消费者引领新导向,为消费者创立真诚健康的消费环境。
小结:“卖惨营销”无论是在网文还是直播间,从演员到剧本,从营销到推广,客观上都是扰乱消费市场的毒瘤,侵犯了消费权益也使得本身的制造“卖惨”的品牌和博主自媒体失去信誉。因此,消费者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辨别能力也在增强,从而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和品牌形象等方面,所以营销也不只有“卖惨”一种方式,而是只有根据消费需求的变迁不断创新营销方式,才能赢取真正的品牌效益。
作者:wen
编辑:志玲不是姐姐
来源:CNAD广告网资讯
图源:网络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