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好,这里是圈主。
冬奥会从开幕式到闭幕式,整16天的赛事,已经圆满结束。
要说冬奥会最出圈最火爆的运动员,那肯定是谷爱凌和苏翊鸣了。
两位年轻小将不仅斩获了奥运奖牌,凭借着奇妙的人生经历和神仙友谊让他们也成为了话题人物。
其代言品牌有:
*整理自@无穷小葩
苏翊鸣,冬奥会获得男子单板滑雪大跳台金牌,人生经历可以写一本《从娱乐圈到体育圈的大男主》、《冰场的苏神》、《小栓子摇身一变成奥运冠军》。。。
相比谷爱凌,苏翊鸣的代言只有魔爪、卡西欧、别克、清扬等12个代言。
就是在这个代言数量上起了不小的争议,同样是滑雪冠军,差不多的年纪,一样的出圈热度,但是代言数量却相差有点多。
圈主在搜集素材的时候,也有关注到其他运动员的代言情况,比如同样霸占热搜榜话题度很高的花滑运动员羽生结弦的代言有13个。
代言的数量差异,以及日前关于苏翊鸣经纪人称每天拒绝100个代言的相关话题让这两位运动员被拿出来比较讨论。
夸奖苏翊鸣团队有远见的:
讽刺谷爱凌团队着急变现,不爱惜运动员的:
甚至有些评论上升到“捞钱”、“国籍”等原因,这个圈主认为大可不必,网友们过于偏激了。
首先,苏翊鸣团队的做法是正确的,赛事是IP,运动员也是IP。
长久来看,苏翊鸣才18岁,运动员的路程还久远,短期的大量代言会消耗运动员IP的流量和价值。在代言上的确需要慎重考虑,也是为了保护运动员。
而反观谷爱凌,她的代言虽然多,但也都很有质量,且品类多,并没有盲目接代言,大部分代言都是在冬奥会之前签约的,只能说品牌押宝能力不错。
每个运动员的风格和形象,以及背后团队的考量是有所差异的。
不过从这两位代言争议上,我们可以看出,奥运赛事的关注度提高让大众和品牌都关注到了运动员IP的价值。
中国运动员奥运赛事上取得的亮眼成绩,除了让我们感受到体育精神,也让品牌再次注意到了运动员IP的商业价值。
从去年的夏奥会开始,体育营销已经加大布局。
虽然也有网友的自发玩梗,但是运动员的背后也有专业的体育经济团队助力。
奥运会让运动员站在了流量的前线,获得奖牌的运动员自然是代言不断,话题度不断。
而就算是边缘化或已经退役的运动员,也因为大众对运动员的高讨论度,让他们在短视频平台获得新的流量甚至再就业,就像前阵子孙杨直播带货、已经逐渐网红风的张国伟(不是贬义)。
去年赛事所带来的长尾流量效应让不少品牌在冬奥会之前就开始着手挖掘好的运动员,助力营销。
*不同运动员的代言比例,数据源于艾漫
比起其他的体育运动员,冰雪体育运动在我国还处在发展阶段,冰雪运动员更是成了品牌争抢投资的对象。
对于品牌而言,挖掘有潜力的运动员可以让营销事半功倍,比如谷爱凌在冬奥之前就已签约多家代言。
随着运动员夺冠,背后签约的品牌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得高热度的话题,甚至是流量变现,就比如元气森林压三中三的出圈营销案例。
运动员IP的再次瞩目,也让不少人担心起了对运动员IP的保护。
体育也好,娱乐也好,IP具有长期效应的,其商业价值的开发性很大,过度的消费不仅是损耗了运动员个人的形象,也是对整个运动圈的价值有所损害。
谷爱凌的代言虽然不是同一时间段签约,但在谷爱凌夺冠后,品牌们的高密度宣传营销,媒体的榨干式热点报道,让不少消费者对于高频出现的谷爱凌形象有了些许反感。
不过,运动员IP的保护上,只能交给专业人士,就像是上面圈主所说的大家对于两位运动员不同代言数量的争议。
这两位运动员的背后营销团队来自同一家体育娱乐公司Endeavor,这家公司是第一个在中国进行体育推广的国外公司,也是中超、CBA等职业联赛的运营顾问,它能提供一套成熟的转型机制,迄今已帮助李娜、冯珊珊等中国顶级运动员走向国际赛场,是中国体育产业中的重要推手和商业力量。
对于不同运动员的风格和流量,背后的团队自有其考量,对于有大量经验的体育娱乐公司来说,不会随意浪费运动员IP的价值。
体育明星IP商业化并不是要过度影响运动员职业生涯,而是为运动员日后的人生价值提供另一种可能。
最后希望两位小将都有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