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秋平
( 前SAATCHI& SAATCHI!盛世长国际广告公司
首席行政总裁/首席创意总监)
“苏秋萍”是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在我出生的时候,原本期望我像普普通通的水中浮萍那般平静的父亲万没想到,我的名字因自己年少时嗤之以鼻“女人气”,不经意地改为“苏秋平后,人生改写了他当初的设想
30多年前,测字先生拿着我随意而改的“苏秋平”名字说、我的未来将在“红日升起的地方”绽放光芒。那时,远在新加坂的我尚百思不得其解。如今回想,还真的应验了那句话,“红日升起的地方”原来就是中国。
多年来,不少同行总是啧地对我说“美慕你,那么出名”对此我的回答是:自己干了30年,成绩所得不过是一分耕耘分收获的应有回报。不要以为,我的广告生涯一帆风顺。
我只有中学文化,从未就读于哪间专业学校。在真正成为创作人之前,从事过广告公司客户部、媒介部等所有部门的工种。对广告的认识与学习,全部由实践得来。不是我不想入学校进修,而是当年的我在申请学位时,被新加坡所有相关学校拒之门外,他们说我不具备这方面的潜力。百般沮丧中,我意外地收到驰名国际的英国圣马丁设计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尔后却由于所爱的人离开自己转而投向好朋友的怀抱,在情绪低落的阴差阳错之中,申请延迟一年保留学位后,毫无准备地开启了广告生涯。从入行之初第一份从事协调员工作至今,一干就是30年。
我曾经对自己许诺,广告如做满30年,就是退休之时。如今,屈指算来,已是第30个年头。不要再继续了,我告诉自己因为、拿大奖、跳槽只需提前24小时通知任意一家广告公司均愿意接收并可拥有装修焕然一新的办公室,始创新加坡三人行力挫同行并引来5家国际集团争相购买,8年次担当国内外广告奖项评委等种种荣耀,我的事业已经可以画一个圆满的句号。机会应该留给年轻一辈,而且中国还有不少渴望做广告的年轻人等着我和他们交流。
我的广告人生,如果用价值观念去划分,也许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父亲去世前我是一个看重事业和得奖成就的人。那时候,每每得奖,我兴高采烈地向父亲汇报,并望得到他的赞誉。可惜的是,父亲总是无一例外地回答我“切忌骄傲”、“你的成绩离不开同事”……那个时候的我误以为父亲不重视我,甚至暗生从事广告事业的看法。在父亲去世后,我意外地在他的遗物里发现,原来父亲悄悄地保存着自己每一次被媒体采访和获奖的消息。那一刻我才终于明白,父亲对自己的良苦用心。即便满屋的奖状、奖杯和成绩,统统都不重要,因为所有的成功均无法换来父亲的再生。从那一天起,我所保留的荣誉只有个,也是自己留下唯一的一个一第一次创作获奖的证书。我曾经不止一次地讲这个故事,希望大家不要把个人、奖、名看得太重。
目前,中国的环境和教育的误导,使年轻人对广告观存在许多误区:
评奖制度混乱导致广告人盛行急功近利、抄袭之风
国内的评奖制度与评委的诞生依据不足,缺乏公信。这绝非危言耸听。我特地收藏了去年国内某广告奖项评比的两则获奖作品,原因是其内容抄袭了我N年前的作品。为什么说它是抄袭而不是借鉴?因为作品从画面到文字毫无再创造与创新,所有内容全部照搬。试问,这样的作品为何在评奖时不仅没人批评,还允许它参赛获奖呢?如果说为了达到获奖目的而不惜切拉关系,我想以自己做了8年评委的资历,为盛世取几个奖项并非太难。我不这么做,不是做不到,而是不希望玷污奖的公正和错误引导年轻人。
V等于品牌,上市几年的产品就是品牌
从国内的某些教育者到所谓的名人作者,均在鼓吹一可以造就一个品牌。实际上,一个产品欲成为品牌、其知名销售量、服务、市场美誉度等均多年的积累,并非一套么简单。在市场销售数年的产品,可能拥有一定的知名度、距离“品牌”还相差甚远。
广告学生重于理论,对实践缺乏经验
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除了记忆书本理论,对誕生则广告的真实过程一无所知。客户人员具体做什么?报纸该影样撰写?场景怎样搭建?道具怎样选置?配乐、配音、音效何作等全是空白一片。广告是一个讲究实操的行业,纯粹书本理论根本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进入角色。
学生们不懂得如何写求职信
每天,我的秘书都会捧着一尺多高、来自全国各地的求职信问我“是否扔掉?”。其中大多人还是广告相关专业毕业生国内,多数求职者似乎习惯了无痛无痒地报告年龄、性别、家庭等个人身份的求职内容。似乎所有的学校和老师都忽略了该如何教导学生找工作或写求职信。
不注重对英文的教育和国外作品的赏析
之所以屡见新加坡人在世界广告发达国家立足,是由于他们能够良好地掌握英语。其实,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精彩之处。正如中文的精粹译成英语无以取代一样。广告人精通英语的好处就是:与中文完全不同的语法与词义可以扩大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并开阔视野。如:耐克的“ Just Do It”,这句话的精辟只能意会,而不懂英语者无法言传。
实践出真知!我将为中国广告的实践教育不遗余力。退体后,我打算做什么?就是开办盛世广告学院,期望听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年轻广告人亲切地叫我一声“苏老师”。
新加坡广告大咖!
“广告学生重于理论,对实践缺乏经验”深有感触。
“不要把个人、奖、名看得太重”,受教了苏老师!